元宵 | 又是一年元宵时,何人伴君诗与酒?

 2016丝博会暨西洽会:丝路经济合作新载体(图1)

  ◎每经记者李俊明

  2016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第20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于5月13日在陕西西安盛大开幕。本届展会更名为“丝博会暨西洽会”,更加凸显“一带一路”主题,通过与丝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使展会愈发国际化、市场化,将本届西洽会打造成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的新平台和新范式。

  在2016丝博会暨第20届西洽会上,陕西和哈萨克斯坦方面在能源科技、农业和食品加工等多个领域进行了项目对接,还与韩国方面签署了总额超320亿元人民币的项目,德国巴德爱市也来推介项目。此外,陕西非洲产业发展基金也将成立。

  从地方性展会到国家级平台,从东西部合作贸易交流到丝路沿线国家贸易合作的重要窗口,走过二十载、涉及国内几乎所有省份以及海外多国的西洽会,今年迎来最具实质性的转变。

  5月13日,2016丝博会暨第20届西洽会在陕西西安开幕,持续近一周时间。“与之前相比,本届展会更突出‘一带一路’主题,组展更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丝博会暨西洽会执委会副主任、陕西省政府副秘书长张小宁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事实上,回望已举办了20届的西洽会,及与之共同走过两届的丝博会,其已成为继欧亚经济论坛后,中国与丝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的又一具有实际功能的平台,并成为沿线国家经济合作的新载体。

  但微妙的变化在于,从“西洽会”到“西洽会暨丝博会”,再到今年的“丝博会暨西洽会”,名字两次更迭的背后,透露出陕西寄予本届展会的态度和期盼,以“一带一路”为主导为本届展会注入更多国际化色彩。

  今年推出的项目创历届之最

  每年从5月上旬开始,从西安钟楼以南到曲江国际会展中心,从陕西省政府到西安绿地笔克国际会展中心,主干道旁便陆续贴出西洽会预告的标语、条幅和海报。创立于1997年的西洽会,已经从陕西的地方性展会逐步发展成为国家级展会平台。

  西洽会官方网站曾对2014年展会数据做过详细统计,结果显示,从项目推介交流主体来看,省外、境外参展团推介项目占比达73.5%。这意味着西洽会不再是地方层面的展会——它已在省际、国际间合作起到作用。

  此外,随着近年来“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逐步落地,新丝路崛起成为中国内地尤其是西部发展的重要契机,与之同步的是,西洽会的实际意义也已经超越了东西部投资洽谈的贸易平台。

  2014年起,西洽会主办方称,展会欲着重突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促进区域合作与发展”主题,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促进丝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承担起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新角色。

  实际上,随着与丝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逐年增加,西洽会已经成为继欧亚经济论坛后,中国与丝路沿线国家国际交流合作的又一实体功能平台,成为沿线国家经济合作的新载体和新范式。

  2014年,西洽会首次更名为“西洽会暨丝博会”。《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这一届展会的国际化程度极大提升。该次西洽会暨丝博会共邀请到77个国家和地区参展,并设立了国际馆。据西洽会官网不完全统计,2014年西洽会暨丝博会各省区市代表团共签订利用外资项目合同总投资额50.67亿美元,签订国内联合项目合同总投资额8956.58亿元。

  西洽会执委会一名官员称:“该届展会吸纳了丝路沿线国家和企业广泛参与,东中西部联手向西开放新优势初步形成。”

  2016丝博会暨第20届西洽会各国推出的项目则创历届之最。以本次展会的主宾国韩国为例,有上百家韩国企业将参加本届丝博会暨西洽会。本届丝博会暨西洽会活动协调部综合协调组副组长李亚荣说:“今年,我们更加注重和强调的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和合作。”

  西安丝路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少言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称:“西洽会能办20年,就像千百年来形成的集市一样,说明这个展会、这个平台有实际功用,有内外市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持续要求。”

  两次更名注重国际化交流

  值得注意的是,“西洽会”曾两次更名。从“西洽会”到“西洽会暨丝博会”,再到“丝博会暨西洽会”,名字更迭的背后,透露出官方态度的微妙变化,亦意味着本届展会实质不断转变,外延不断扩展的趋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全称为“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的西洽会,1997年设立之初只是为商品展示与贸易。从西洽会官网统计的资料来看,成立最初几年,西洽会地方性展会的特征较为明显。

  不过记者梳理西洽会此后十多年的发展轨迹发现,随着参展商家与政府单位越来越多,贸易成交额越来越大,展会的规模与影响力也在逐年增加。

  “明显的转变是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期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倡议后,中亚各国开始把更多的目光转向中国中西部。”哈萨克斯坦一名官员在2015年西洽会暨丝博会上曾如是说。

  2014年举办的第18届西洽会更名为“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暨丝绸之路博览会”。更名后当年展会上,中亚、欧洲与南亚等国的参与变得更为频繁。

  事实上,整个中国中西部省份的定位,也正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而变化。而作为永久举办方的陕西,将“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赋予西洽会的意图也愈加明显。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时任陕西省长娄勤俭在第18届西洽会暨丝博会上发言称:“陕西有独特的地理优势,良好的装备、油气和农业资源,应将陕西打造成丝绸之路新起点,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成为承接东部产业的首选之地和向西开放的交通枢纽。”

  与之呼应的是,今年举办的第20届西洽会将“西洽会暨丝博会”更改为“丝博会暨西洽会”,展会的定位中“丝绸之路”起到了主导作用。可以看出,将“丝博会”提前,是陕西当地政府乃至中国国际贸促会层面侧重将“丝博会”作为整个展会的领头意义。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在过去的两年,“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被提升到整个国家乃至中国与其他国家合作的高度上,中国多数省份都纳入到这个体量庞大的国家战略中。

  范少言称,丝绸之路概念融入西洽会是自然而言的事情,“随着中西部经济的发展,‘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陕西等西部省份走出国门、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求会更加强烈。”

  中哈合作:能源、农业、文化……陕哈企业开展多领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