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 | 又是一年元宵时,何人伴君诗与酒?

昨天,为期一个月的第九届江苏省园博会正式落幕,但它给人们的思考还在延续。

园博会的举办不仅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城市绿色空间建设,而且在展期吸引大量的人流、物流,带给城市一个绚丽的景点,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媒介。在我国,由于园博会的发展时间较短,很多方面尚不完善。从以往已举办的园博会来看,展后往往会出现游客迅速减少,周边居民也少有问津的现象,怎样推进园博会展后的功能转变与有效利用成为各方关注的课题。

园博会展后的功能转变利用与选址类型密切相关。选址主要分为城市核心区、城市郊区和城区边缘三大类。选址于城市郊区的园博会,展后会持续促进完善区域产业功能,构建区域绿色网络,并带动周边地区的产业转型。选址于城区边缘的园博会,展后一般是通过转变部分园博会的绿地功能,改造公交站点和展会服务建筑等,串联绿道以完善城市绿色网络。

在长期的实践中,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园博会展后的转变与利用做了积极探索。欧洲的德国、荷兰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2002年的荷兰哈勒姆梅尔国际园艺博览会展后,临时性的展品被拆除,其他方面也未做过多的改变,成了一个可以进行休闲娱乐等各种活动的公共绿地,由哈勒姆梅尔政府加以管理和维护。2013年的德国汉堡国际园林展后,规划了开通通往郊区的火车站,并部分改造成拥有各类球场的露天活动空间,继续用可持续的设计理念改造和提升该区域,公园成为室内和室外的活动枢纽。2010年的中国台北国际花卉博览会展后,花博园区被改建为花博公园。通过对花博会三大园区的整合,利用原花博展览馆举办文创、亲子、多元教育、乐活等主题布展和系列活动,成为提升市民文化、艺术、科技、环保、生态等素养的日常休憩场所,并为城市中心区创造了可作为永久展览的开放空间。

综上所述,为了推进园博会展后的功能转变与有效利用,举办方应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选址的类型,在侧重于办会场地局部发展的同时,注重区域发展的整体性,进一步完善周边绿地系统,使园博会与城市和谐相融,成为更加有效的城市景观媒介。

很显然,太湖园博会要努力实现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市场运营与社会公益相结合,将部分资源市场化运作,走产业化道路,逐步实现从会展向旅游经营的转变。部分资源转变成公益资源,成为“半公益性”的载体,将原部分园博展馆建成开放空间,举办由居民广泛参与的系列主题活动,成为提升居民环保、科技、文艺、休闲等综合素养的场所,充分发挥园博会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