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 | 又是一年元宵时,何人伴君诗与酒?
![]() |
![]() |
在即将开幕的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中国国家馆的主题令人感觉到一阵阵暖意,“平民设计,日用即道”,看似平静的八个字背后,实际上隐含着巨大的能量。“设计应该为更多有需要的平民服务,百姓的日用之间隐藏着祖先的大智慧。”在展览前言的字里行间中,透露着尊重与平等。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个小小的胡同改造项目,能够成为国家馆里诠释“住”这个主题的重头戏。
胡同居民生活展现在威尼斯展览现场
原来,作为整个中国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界景观工作室将在展览现场的室外花园搭建一个大型综合艺术装置,它的名字叫“安住—平民花园”,它是一个“实体”夹道的实景再现,将用胡同居民日用废弃物,依据杨梅竹斜街66-76号院夹道平面图搭建而成。装置中的多媒体视频展示的是与夹道对应的五户居民的日常生活状态,并且在开幕式期间现场转播胡同花草堂的营造实况。无界景观工作室该项目主创人员谢晓英、童岩、黄海涛、瞿志希望,用装置把居民前后生活状态的对比展现出来,表达多年来对于旧城改造、社区营造的经验和思考。
微小设计花草共生 邻里和睦找到突破口
自2012年初介入杨梅竹斜街环境提升项目以来,无界景观与规划师、建筑师、艺术家等一起将这条被城市化进程所遗忘的街道,提升为现在北京知名胡同,保护历史建筑、保留老居民、提升居民生活环境。同时无界景观的设计师发现,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有自己的想法,设计师所认知的“美”对于当地居民而言并没有那么重要。更让他们感慨的是,在杨梅竹斜街的支脉里住户们的生境并没有随着老街的改造提升而变好。
生活在夹道中的五户居民,共同拥有的是一条长约66米,经过几百年的生活挤压最后形成的最宽处4米最窄处仅有1米的夹道公共空间。不同的生活背景、作息时间以及狭小恶劣的环境,让五户邻居之间存在很多矛盾和冲突。最终,改善居民生活现状的突破点落在了花草种植,“胡同共享花草堂”应运而生。而后,互不往来的居民对共享杂院空间的争斗,改变为合作与共享的和睦邻里,彼此尊重,创造社区共享价值。
在展览中,人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上述真实的设计故事,还可以参与种植活动,半年多的时间里,日常的美好将在不断生长变化中得到呈现。
“平民设计”比任何金钱堆砌的建造更有价值
包括上述大型装置,围绕“平民设计,日用即道”的主题,本届中国馆将有九位参展人和机构共同展现作品与思考,包括建筑师、景观建筑师、服装设计师及艺术家等,分别是:场域建筑、马可、众建筑、润建筑、宋群、无界景观、王路、朱竞翔和左靖。作品内容涵盖“衣”、“食”、“住”三个部分,分布在中国馆室内和室外处女花园两个展区。
对于本次展览所强调的平民设计,策展人梁井宇在展览前言中的一段话可以更好地进行诠释:“百年来,我们追求现代化的初衷是为了每个人生活的尊严、福祉,以及民族群体的公平与文明……中国建筑界的前线即国家现代化的前线……就在我们欢呼现代化的壮丽成就时,我们的大后方却失守了。先是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失守。之后,城墙拆了,再之后,一片片旧城区消失了。今天,连最边远的古老村寨也被资本觊觎……”展览前言还指出,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城市疾病等问题的根源是人类无休止的物欲,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勤俭持家、敬畏自然等价值观到了必须要被重拾与发扬的时候。
顶尖国际大展必将是脑筋激荡的中心,中国建筑界和设计界更加积极地在国际舞台中展现自己。不管是真心的分享与思考,还是带有企图心的站位与露脸,但愿六个月的展览设计过后,有关平民设计与日用即道的碰撞真的能够带来火花,并给大干快上的中国城市与乡村带来现实问题的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