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 | 又是一年元宵时,何人伴君诗与酒?

大学生对“互联网+会展”的反思和实践(图1)

  在“互联网+会展”的产业趋势中,会展与大数据的结合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活动现场的数据应用是否真正使展会需求得到满足?网络数据传播的背后却缺失量化分析?数据型会展新媒体又能否试水成功? 

  首个由会展专业大学生自己策划、运营的移动互联网直播节目“会新说”在5月16日的第五期中,邀请到了广东工业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谭文振同学,作为一名极具实践能力的会展新人,他通过自己丰富的会展比赛与实践经历,在线分享了互联网大数据下会展活动的实践反思,也对当前“互联网+”会展的热潮提出了自己的深刻见解。 

  会展活动现场的大数据应用——满足展会需求最关键

  谭文振首先通过两次国家级比赛的亲身经历和我们分享了会展活动现场的大数据实践经历与反思。马云曾经说过:“人类正从IT时代走向DT时代”,会展业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需要数据支持的行业,虽然在布展的时候,已经在各个显眼的地方摆起展会分区图,也派发了大量的展位地图,但是仍难以全面覆盖所有的观众。那时起就引发了谭文振的反思,为什么没有一个移动端应用,能够集成包括进场、导览、洽谈以及信息收藏等功能呢?一方面能够优化参观体验,另一方面,也为主承办方提供更精细化的数据反馈,并为参展带来增值的营销服务。带着这个疑问,他就借着准备比赛的机会对此做了比较充足的了解,调研结果告诉他,其实该方面的相关技术已经成熟,而相比于技术的成熟度,实际上我们缺的,更多是满足主承办单位实际需求的技术解决方案。我们并不是在罗列技术能力,而是在深刻分析展会制作流程、特点以及核心需求的基础上,提供一整套场景配套功能。 

  会展传播大数据背后的反思——后期量化分析是重点

  谭文振在南方报业集团的实习中,负责网站运营及品牌活动的公关策划工作。在其中一次公益活动项目进行线上传播时,虽然最后帮助本次品牌活动进行了比较成功的微信网络传播,但他发现,除了看到微信阅读数以及简单搜索一些相关报道外,难以对其活动的网络传播效果,进行更加全面、量化的分析。该问题在他的校园自办展中及其他活动实践中也出现过,于是他提出问题,“既然可以通过大数据抓取去提供各种信息服务,为什么不能通过大数据,去提供会展活动网络传播情况的量化分析呢?” 

  会展大数据反思下的创新——数据会展新媒体诞生

  去年6月谭文振开始了自己的探索和实践之路。他组织了8个小伙伴创建起了自己专业的官方微信,除了挖掘会展专业的特色亮点,还会原创一些与最近社会热点相关的会展资讯,在阅读量上有着不错的反馈。但是在浏览大量的会展新闻去找选题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当前的会展资讯还是比较不足,鲜活、有料的原创会展媒体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4月初在台湾,他特意去体验了一些外国的网站,发现很多国外的行业媒体都做得比较出色,很多前沿的观点及行业趋势分享都可以通过编译的形式让国内的同行学习。 

  汽车之家的创始人李想说过,每个行业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中,需求都会大量爆发。他认为我国会展业发展至今正在这样一个转变当中,那么如何从供给侧去改革我们的会展资讯,更加满足从业者的信息需求呢?他又提起了在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反思:一个会展活动的传播效果可以分为场内及场外的,为什么在“互联网+”时代下,大数据已经在会展活动现场有了比较好的融合,众多技术服务商也已经在这一块进行了布局。那为什么在场外,尤其是线上,不能更好地用大数据,去分析一个会展活动的传播效果呢?带着这些问题,他希望能做一个数据驱动型的会展媒体,通过大数据去为会展活动及会展企业提供信息服务,除了通过大数据更好地去预测会展热点、聚合新闻以及进行更深度的内容生产外,创新之处在于开发了一个会展活动的网络传播监测模型,并为活动主承办方提供活动的网络传播分析报告。 

  谭文振表示:“目前这只是他们自己在会展领域实践与学习所看到的问题,还有很多不足与不够深入之处,未来根据业务需求,他们仍会继续深入学习并不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