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 | 又是一年元宵时,何人伴君诗与酒?
东莞阳光网讯 7月20日—8月10日,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向市民公开征集一批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的相关照片,该内容将在东莞市民艺术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内集中展示。
据悉,本次征集的作品将作为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档案资料,由该中心颁发存档纪念证书。经相关专家筛选后,入选展厅布展使用的照片,由该中心发放稿费500元/张(入选门厅使用的照片1000元/张)及展示纪念证书。其中,摄影作品图片统一为JPG格式,文件大小不少于5M/张,每张照片文件名须配有文字说明(照片名称、拍摄作者、拍摄时间、照片说明)。提交的作品需刻光盘,盘面标明拍摄作者、联系电话。另外,门厅部分因布展需要,要求照片文件大小不少于10M/张,内容以赛龙舟、醒狮、龙舞、麒麟舞四个主题为主。
主要征集内容包括30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收录项目,包括灯彩(东莞千角灯)、龙舟制作技艺、麒麟舞(樟木头舞麒麟)、木鱼歌、赛龙舟、传统香制作技艺、寮步香市、彩扎(麒麟制作)、咸水歌、东莞龙舞、醒狮、莞草编织、七夕贡案、东坑卖身节、康王宝诞、莫家拳、长安大盆菜、舞木龙、端午游木龙、草龙舞、石龙醒狮头制作技艺、中堂龙舟景、茶山公仔、横沥牛墟、麒麟引凤、麒麟舞、白沙油鸭制作技艺、厚街腊肠制作技艺、道滘裹蒸棕制作技艺、客家山歌。
此外,还有东莞市、镇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6项,包括过洋乐、貔貅舞、粤剧、木偶戏、粤曲、龙舟说唱、灯笼仔制作技艺、客家服饰制作技艺、百岁制作技艺、凉帽制作技艺、交盘会、放河莲花、东莞粥品、东莞小吃、海月风帆传说、盲佬话、老人歌、哭嫁歌、客家山歌(市级扩展项目)、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制作技艺、石龙新昌鼓制作技艺、“李全和”麦芽糖、糖柚皮制作技艺、冼沙鱼丸、糖不甩、焙荔枝干、客家酿酒、阴菜、厚街什锦菜头制作技艺、厚街濑粉手工制作技艺寮步豆酱、土法凉茶“春明茶”、浸冬瓜水、开灯习俗、东莞传统婚俗、疍家传统婚俗、客家传统婚俗、入伙习俗、喊惊习俗、中秋习俗、祝寿习俗、新年习俗、端阳节、古琴音乐(岭南派)、竹塘麒麟舞、凤岗中国象棋、龙形拳、道滘蟛蜞酱制作技艺、庾家粽制作技艺、高埗矮仔肠制作技艺、莞城花灯制作技艺、樟木头麒麟制作、万江新村腐竹制作、茶园游会、大步巡游、东莞传统民居建筑习俗、东莞卖懒习俗。
主办单位对所有征集作品保留展览、研究、翻拍、录像、出版及宣传的权利;如涉及布展需要,主办单位有对照片进行后期处理、合成的权利。凡报送作品的作者,应视为已确认并遵守征集活动的各项规定。所有作品均以邮寄形式,寄至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地址为东莞市南城区石竹路9号8楼,联系人张奕诗、黄凤琼,联系电话22837155。详情请浏览东莞市文化馆官网首页()或搜索微信公众号“东莞市文化馆”,关注并回复“非遗照片”即可获取相关详情。